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Reference:
1. http://info.yingwa.edu.hk/campus.php
2. 告別牛津道紀念光碟

或許大家想知道 , 英華的校園是什麼樣子 ? 就讓我精選幾個景點 , 和大家神遊吧 !

 

這就是牛津道上的英華。它見證英華踏上名校之路 , 看顧一代又一代英華仔 , 可說是英華光輝的標誌。

從黃笏南中學到蘭開夏道 , 牛津道是一個微斜路段。若從校門前的停車場走入校門 , 可少行幾個梯級 , 但老師會到那裡泊車 , 學校不鼓勵同學經此路線回校。

 

牛津道英華的兩款wallpaper

當年所有電腦和projector都預載這兩款wallpaper, 每當看到它們, 都會勾起在學校用電腦的回憶。

從今天的角度, 左圖的確十分原始, 像素太低。右圖雖然在我中二時面世, 但圖像細緻了不少。

 

陪伴眾英華仔成長的台階

 

在正門旁 , 有幾位慈祥的校工迎接我們。

 

典雅梯級一角

從正門往右走, 就到達「典雅梯級」。它可說是小型「校史廊」, 樓梯兩旁掛了歷任校長的肖像 , 無聲展示英華的悠久校史 (不知會否像鄧不利多的校長室的校長畫像, 會顯靈開金口? )。地面和上半層樓梯 , 放置了歷年同學用血汗換來的獎盃 , 氣勢磅礡 , 令人肅然起敬。樓梯何以「典雅」 ? 因為它的格式像 Titanic 的「典雅梯級」 , 裝修實而不華 , 配上木面扶手 , 顯得十分古樸。現時很難找到這些50後的梯級了 !

難得的是,當舊校易主後,這個典雅梯級幸獲保留,繼續為師生服務。

 

 


按此放大

從正門往左走, 便到達陰雨操場。它平日用作乒乓球場 , 考試時便搖身一變成為低年級試場。每逢課餘時間 , 同學就爭相「霸位」 , 玩過不亦樂乎 , 陰雨操場充滿清脆的乒乓球聲。在操場近office的一邊 , 有一個 mini staff room, 據聞是疏導 staff room 的壓力 , 它是 MJ sir、長洲曾 sir、Ms Fung 、龐龐的工作室。

「沙士」復課後, 學校曾實施用膳分流措施, 紓緩canteen的擠迫, 同時避免交叉感染。飯堂在陰雨操場另設counter供應飯盒, 只在lunch time服務, 袁柱也宣佈班級的指定吃飯點, 當時中三就在陰雨操場食lunch。往後「沙士」威脅遠去, 學校不再指定用膳地方, 但這個counter就一直保留, 直至遷校後的今天。

再往內走 , 左面是乒乓球教練黃 sir 的 office 和體育貯物室 , 右面是更衣室和凍水淋浴間 , 是同學上 PE 堂前後的必經之地。由於通風不足 , 終日散發著濃郁的「香氣」。

 


按此放大

更衣室

 

在地下校務處對面 , 有一部影印機和四部電腦, 據聞是校友捐贈的。那些上網電腦是不折不扣的老爺 , 速度非常「蝸牛」 , 上網像逐格搜畫 , 我從來不願用它。在電腦 mon 以上 , 有塊 morning announcement 佈告板 , 可讓你重溫部份通告。中一時曾問過表哥, 可否小息時才翻看, 表哥話未必所有通告都post, 'so you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morning announcement!'

 

 

 


按此放大

Staff room 教師室

這是多用途球場 , 周圍有長廊和長椅。球場可作籃球、排球、手球、足球等用途, 善用校園寶貴的空間。表哥說過 , 從前球場是一塊「石屎地」 , 一 PK 膝蓋即時開花。我入學時 , 球場經已重鋪 , 煥然一新。由於球場和長廊實在太親近 , 因此有長長掛網將它們分隔。有次上IS堂期間放break, 全班出IS lab外休息, 有同學不覺意「手多多」扶掛網, 結果被龐龐發現, 他還即場清算

晨鐘一響 , 同學魚貫地前往操場集隊 , 專心聆聽 head prefect 宣讀的通告 , 之後每班跟隨各班prefect返回課室。在課餘時 , 場裡場外都熙來攘往 , 放 lunch 時更顯得熱鬧 , 長廊坐滿捧著飯盒吃飯的同學。如有比賽 , 不單長廊 , 連樓上的走廊都有大量同學睇波 , 叫喊聲、歡呼聲此起彼落 , 氣氛真是高漲 !

我有時在想, 在新校集隊, 三個籃球場剛好容納全校同學; 在舊校集隊, 雖只有兩個籃球場, 但一樣可容納所有同學, 而且不覺擠迫。看來, 人自然會適應環境的。^_^

 


按此放大

從校務處往前走 , 是學校的行政中心 , 有校長室、 staff room 、副校長室、老師休息室和社工室。Staff room 是同學最常到的地方 , 在小息、lunch和剛放學時, staff room 會客室便人頭湧湧 , 同學爭相搶咪叫老師出來。有時為了不想撲過空 , 我會在向走廊的門望一望 staff room, 看老師在不在, 然後才開咪。順帶一提 , 陰雨操場 staff room 都有咪裝在門外 , 唯一缺點是不知道咪有沒有聲 , 反之主 staff room 向會客室的門長開 , 咪聲可清楚聽到。

 


按此放大

從 staff room 轉左 , 有 IS Lab 和 Physics Lab 。我中一和中二的 IS 堂 , 就在 IS Lab 渡過 , 中三時 IS 堂要在 Phy、Chem、Bio Lab 上課。第一次入 IS Lab 時 , 裡面設施實在令我大開眼界 , 所有同學分組坐「 bar 台」 , 「 bar 台」上有星盤和識噴火的「本生燈」 (Bunsen burner), 當時要學操作本生燈和「煲水」 , 同學可一嘗玩火的滋味 ! 此情此景 , 實在難忘。

 

 

 


按此放大

在 staff room 隔鄰樓梯向下一層 , 便是英華飯堂 ! 它是地庫層唯一的設施 , 也是同學的相聚熱點。無論粥粉麵飯和小食 , 飯堂都有供應 , 我通常光顧它的碟頭飯。平日飯堂供應 6-7 種飯 , 日日不同 , 當然飯類會間歇地重新推出。有時候 , 同一種飯會有不同名稱 , 例如茄汁豬扒飯 , 可衍生「俄國」、「瑞士」、「夏威夷」等豬扒飯 , 真是滑稽。

當小息、 lunch 鐘聲一響 , 同學們便飛奔到飯堂霸頭位排隊 , 不消一刻 , 飯堂外排了長長人龍 , 沿樓梯往高空發展。排隊成為我們的家常便飯。

當年飯堂設立兩個售賣點, 靠近兩邊的出入口。沒有廚房的一邊, 只會賣飯盒和接納預早購買的飯票, 而且只在繁忙時間服務。中一時我也試過買飯票, 以為可避開人龍, 但飯盒是預先準備, 涼了便很難吃。反之, 靠近廚房的一邊, 飯大多來自熱鍋, 因此, 儘管面對「捲入」人龍的風險, 我還是早點排隊, 等候新鮮熱辣的碟頭飯。

 

 

 

Noble Hall 正門

 


按此放大

從正門上一層 , 就是紐寶璐禮堂 Noble Hall 。它象徵多方面的精神意義 , 紀念帶領英華戰後復校 , 策劃建設牛津道校舍的紐寶璐校長 , 也是英華舉行活動的主要場地。每年早會、考試、 farewell 、 speech day 畢業禮、 週年 concert 等 , Noble Hall 是不二之選 , 滿載每一代英華師生的回憶。

Noble Hall 有上下兩層 , 上層 balcony 是固定木板長椅 , 下層是多用途平台 , 上下層已加裝分體式冷氣。由於課室位置的緣故 , 三年來我大多坐在 balcony 。坐在硬板椅 , 加上 balcony 冷氣不足 , 箇中滋味很是難忘。表哥講過 , 以前早會時 , 無論熱天或寒天 , 全體同學都要穿上校褸入場。早年禮堂未有冷氣 , 每次盛夏的早會 , 都是耐熱能力的挑戰。後來禮堂於1993年加裝冷氣 , 當時冷氣功力超強 , 大大增加睡魔的誘惑。到我入讀英華時 , 早會已不用穿校褸了。

 


按此放大

禮堂balcony

 

 


按此放大

課室是我最常逗留的地方 , 由於班房調動 , 中一和中二都在 203 室上課 , 中三則在 404 室。三年時光 , 只有兩間課室作主場。

和新校比較 , 舊校的課室相對較小 , 但基本設施一應俱全。值得一提的是 , 從前英華位處飛機航道 , 在加裝冷氣時 , 大部分房間都裝上隔音玻璃 ( 除了禮堂 ), 因此全部課室都有雙重窗戶。每次開窗時 , 我們都要很小心 , 不然便碰到同學的頭。

課室的咪插座 , 也令小時候的我很好奇的。小學時 , 咪箱是大大的黑色盒 , 咪插在盒子側邊。小時候 , 真想不到咪箱可濃縮成一個插座的大小 ! 後來才知道那銀色插座 , 還需要一個白色盒作火牛 ( 變壓器 ) 和功放 (擴音機)。雖然 , 咪插座沒有 AUX 立體聲輸入 , 聽 CD 和電腦都要「駁咪」 , 但相信以 N 年前的技術 , 已算是先進了。有趣的是 , 203 室一反傳統 , 咪插座裝在雨傘架上, 而不在黑板下 , 同學往往要提醒老師咪插的位置。

以前課室沒有 locker 、投影機和電腦。要使用它們 , 一定要往外求 , 而且供應很緊張。 Locker 大多設於陰雨操場、三樓禮堂門外和四樓天台 , 能夠 book 到 locker, 真是幸運。而中六和中七各班, 由於是浮動班, 所以每人都有一個locker。正因如此, 在放學時間, 設有locker的地方都人頭湧湧。而電腦、投影機和 speaker 則裝在電腦車 , 在 presentation 季節 , 往往超難 book 到 , 影響 present schedule 。中一時, 老師仍要借用notebook接駁projector, 後來每部電腦車都加裝P III 733電腦。它們使用 Windows Me, 經常「跪低」 , 我們不時要幫忙救機。

 


按此放大

廁所旁的課室面積較小, 佈局稍有不同, 這是其中之一

可惜, 隨時代發展, 舊校的課室逐漸不敷應用。據「古樹英華」記載, 舊校原預計容納二十四班, 但自80年代後, 學校已擴展至三十一班, 直至遷校前, 全校只有二十六間課室, 其中兩間近廁所的, 更只容納四十人以下, 以致中六和中七各班成為浮動班, 音樂室、圖書館、art room、lecture room、geography room等便成為他們的課室, 有時更要趁中一至中四各班外出上課時, 借用他們的課室上課。

不過, 為免混亂, 我相信借用地點是預早安排的。有時回課室時, 會見到老師和一班師兄準備離開, 有次教中文的曾sir講過, 某日鄭老師 (前稱「容太」) 借課室上課, 講得不亦樂乎, 連下課時間也忘了, 最後要下堂在那裡上課的老師親自提醒她下課。話時話, 鄭老師講課時的投入, 簡直全校聞名, 如果她的課之後是小息、lunch time或放學, 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課堂不知何時了, 時間知多少」。

雖然先天不足 , 課室的景色總算不錯 , 尤以四樓最怡人。受從前的航空管制 , 九龍塘的建築密度偏低 , 在四樓的課室 , 已可看到九龍仔公園山、獅子山一帶景色 , 視野真廣闊。

 

 

 


按此放大

圖書館內景

圖書館是我很嚮往的地方, 俗稱「拉記」, 我曾在這裡度過兩年當 librarian 的時光。小學的圖書館, 只是課室內的一個書櫃, 而且甚少開啟。反之, 中學裡有一個經常開放的圖書館, 對當時的我, 真是十分新奇, 我也經常在這裡借書。

近櫃檯和電腦的一邊, 主要擺放中文書, 英文書則放在另一邊, 靠近輔導室。圖書館不時也有引進新書, 但部分書本隨時比我們更年長, 有次協助盤點書本時, 有些書更已有三四十年歷史, 部分只借過一兩次, 可說是無聲的歷史見證。

 

最初圖書館內只有四部電腦 (後增至六部), 當時要book機才可使用, 在今日真是難以想像。它們和這裡大部分的書本和傢俱, 一起搬遷至新校。

牛津道校舍初啟用時, 圖書館曾是教師宿舍, 第一代拉記則在二樓lecture room現址。以今日的交通, 真難想像那裡需要宿舍。然而, 圖書館的搬遷, 令規模和面積增加不少, 至少能應付當年的需求。這真是一個德政。

 

 

 

其他校園動畫, 可到官方網欣賞。網址 : http://info.yingwa.edu.hk/campus.php

 

懷緬過去後, 我們就要欣賞現在, 展望將來。我們快往下頁, 看看今天的英華吧!

 

: Next station Ying Wa Str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