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可按圖放大相片

 

英華街新校, 以官方角度拍攝 攝於 2/2007

在英華悠久的歷史中 , 由中環遷進旺角弼街 ( 今基督教大樓 , 始創中心附近 ) 開始 , 每次喬遷 , 都標誌英華進入欣欣向榮的新紀元。今天的英華 , 變得更大、更美麗、更完整。

 

校史館, 攝於 3/2007

自 1998 年 180 週年校慶後 , 英華一直希望為其悠長歷史作完整紀錄 , 故此在 2001 年出版古樹英華 , 後因新校有更多空間 , 英華決意設立一個自家博物館 - 校史館。為準備資金, 學校前後舉行多次籌款, 而「百元一章」便服章 (襟章刻著 'Ying Wa Sports'), 就是其中一個最長壽的活動, 佩帶襟章者, 可在水陸運和長跑日穿便服出席。經過兩年籌備和裝修 , 終於在 2005 年 11 月開幕。當年校慶日 , 學校為校史館和馬禮遜像舉行揭幕禮。

校史館的古典裝修 , 簡直美輪美奐。它的正門和馬禮遜像 , 成為英華的影相熱點。校史館讓不少珍貴文物得到藏身之所 , 部份如歷任校長肖像、何福堂石碑等一度「消失」的文物 , 也重見天日, 只是師生不能經常入內觀賞。

每逢 speech day 、嘉賓到訪等特別時節 , 校史館都會特別開放。如大家在那些日子到訪英華 , 記得到校史館走一走啊 !

 

7A全體同學&Joseph sir (由鄭鈞傑老師拍攝,2/2007)

 

校務處和電梯大堂 (左: 1/2004, 右: 3/2007)

順帶一提, 學校在裝修校史館時, 也一併改建校務處和電梯大堂。大家不妨留意有甚麼不同之處?

其實, 左圖的大堂只維持了兩年, 部分如右上角的大圓環等裝飾, 在改建時被移去, 不過, 大堂設備的確比以前更齊全, 例如class list架、接待處等, 右圖的木長椅, 是來自舊校正門。優雅的桃木色旁板, 襯托校史館的木裝飾, 散發古典氣息。

 

 

 

地下陰雨操場 (左: 1/2004, 右: 3/2007)

嚴格來說 , 新校中學部有兩個陰雨操場 , 分別在地下和一樓。而真正發揮舊校陰雨操場功能的就是地下的陰雨操場。

遷校初期 , 在地下陰雨操場後面 , 只開放連廁所的更衣室 , 地方實在不足 , 所以學校批准同學在課室更衣。後來學校將地下的體育室改作更衣室 , 同學可集中到地下更衣了。

在「牛津道英華」篇講過, 飯堂於陰雨操場另設攤位, 只於lunch time服務。遷校初期, 這個counter設於地下陰雨操場, 並有長檯和長椅, 後來它被搬上一樓, 形式如下面相片所示。因著地理優勢, 它在lunch time時吸納很多低年級同學, 尤其中一各班。雖然一樓加建了課室, 但counter依然保持運作, 反映它的需求, 得到了學校的重視。

在往後日子 , 兩個陰雨操場先後改建。2005 年 , 地下操場在四周加裝鋁窗、玻璃門、組合屋、四個 speaker 和咪插 , 地面亦被重鋪 , 學校稱之為 mini hall。2008 年 , 一樓操場則加建數間小課室 , 學生活動室後門 ( 近宗教室 ) 出現一條「長廊」。一樓的樓底, 已經比其他層高, 加上新建課室帶來的寬闊牆壁, 令「長廊」顯得陰森幽暗。近年, 地下陰雨操場加裝多台分體式冷氣, 真令人O嘴, 以陰雨操場的通風設計, 理應不用冷氣, 希望母校節約能源, 有考試等重要活動才開冷氣吧。

兩個陰雨操場 , 見證新校數年間的大規模變化。

 

一樓陰雨操場的變化 (左: 1/2004, 中: 3/2007, 右: 12/2007)

 

 

 

英華飯堂, 攝於 3/2007

英華的飯堂和職工 , 隨著學校一同喬遷 , 面貌也來個大革新, 檯凳數量也大大增加, 感覺更寬敞。飯堂的裝修很有時代感 , 又添置 Plasma 電視和組合 Hi-fi 。同學們可一嘗邊吃飯邊看新聞的滋味。

一如舊校飯堂, 新校飯堂同樣設兩個counter, 分別在廚房和電視下, 後者只於繁忙時間服務。當然, 小息和lunch time是飯堂最繁忙的時候, 廚房counter在lunch time更會大排長龍, 不過, 空間大了, 長龍比舊校時已大為縮短。

 

飯堂的最佳娛樂 - K Lunch!

Source: http://hk.youtube.com/watch?v=YsI3lAdXt3o

 

 

 

2E班房, 攝於 1/2004

標準型課室面向東京街

 

7A班房, 攝於 12/2006

面向深旺道的課室 (即「英華書院」大字的裡面) 比標準型略小, 傢俱佈置亦略有不同

 

新校的課室遠比舊校寬敞 , 它設有電腦、投影機、visualiser 等等, 基本設施應有盡有, 不假外求。全校有31間標準課室, 使每一班都有自己的課室, 解決浮動班的問題。最令我驚奇的是 , 新校竟然一課室一 hi-fi!! 畢竟不是很多學校會購置 hi-fi, 回想起來 , 真是匪夷所思 !

課室的冷氣 , 採用美國約克(York)分體機或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 每間課室有四台。老實講 , 四台冷氣真是太多 , 兩台已夠數 , 政府標準規格實在太浪費。為節省電費 , 學校通常只開兩、三台。

而最造福人群的是 , 每間課室都會有超過 40 個 locker , 使班裡每位同學都有locker, 這在舊校真是難以想像的。同學管理物件 , 再不需要離開課室了。有時候 , 如坐近 locker, 可在轉堂時即刻到 locker 拿書本呢 !

 

獨一無二的B103課室

值得一提, 官方標準校舍設有三十個課室, 由於學校有三十一班, 因此學校在實驗室大樓另設一間課室B103, 讓6S2使用, 它的確是一間非標準課室, 亦是全校最大的課室, 比標準型大近四分一, 加上6S2只有三十多人, 令課室空間非常充裕, 有同學更稱之為「勞斯萊斯班房」。多出的空間, 加上較偏僻的位置, 使同學可盡情開波。

老實講, 大面積, 高樓底, B103室是最適合改為lecture room, 容納60-70人都游刃有餘。看見珠海書院的蚊型校舍, 真令我懷念母校。

隨著新高中課程的實施, 學校或會改為30班 (聽聞會有所調整), 屆時將有一剩餘課室。個人估計, B103室是非標準課室, 它很大機會被委派新任務。

 

 

 

多用途球場, 攝於 2/2008

新校的球場既充足又實用, 儘管有比賽, 都有剩餘籃架打波, great! 近小學的籃球場 (鏡頭最前), 小學部有優先使用權。從圖中所見, 球場經過五年使用, 地面出現損耗和剝落, 學校於2008年開學前, 將球場地面重鋪, 圖中靠近三枝旗桿, 與及中部的球場, 更在中央紅色圓圈加入中英文校名, 使它們變得更有代表性。

 

190週年校慶Fun Fair盛況, 攝於12/2008

 

遠望小型足球場和花園, 攝於 3/2007

雖然遷校前, 學校都有舉行班際足球賽, 但設施和安全所限, 甚少會大規模舉行, 畢竟學校不想樓上師生食「波餅」。自喬遷後 , 足球賽進行大革新, 並加以推廣, 成為學校一年一度的盛事。它由學生會主辦 , 同學和老師可自由組隊參賽 , 讓師生們表演一下真功夫。由於課室不能直接看賽事 , 所以看台的入座率依然高企 , 全民狂熱 !

早前聽聞學校將來會重建足球場, 成為綜合體育館, 附有室內泳池。雖然未知何時落實, 但這反映新校有充足發展空間的優勢, 香港寸金尺土, 英華能有這麼多空曠地方, 實屬難能可貴, 使我十分懷念。如英華將來有任何擴充, 這絕對是母校的福氣。

 

 

 

在21世紀的今天, 電腦是我們的必需品, 英華遷校時, 也下了很多功夫, 迎合師生的電腦需求。我們在參觀新校時, 怎能遺忘學校的電腦設施呢?

新校電腦的充足, 叫人眼前一亮。學校開設了三間電腦室, 一間server room, 電腦室面積很大, 十分舒適, 其電腦數目也大幅增加, 提升了電腦科的學額。當年遷校的目的, 就是提升學校的電腦設備, 新校有偌大的空間, 學校當然要好好運用了。

新校啟用初期, 一共有三間電腦室, 從向深旺道的C601室起, 依次為M-Lab、CAL Room、server room和主電腦室, M-Lab位於C601室, 是獨立的課室, 至於其他三間課室, 它們之間有大門相連, 當然同學不能任意出入, 需要由老師開門。Server room就大多不開放, 王sir更形容那裡是forbidden area。當年電腦課大多在主電腦室上課, M-lab則用來上英文課, 至於CAL Room, 當年未聽聞有課堂在那裡上課, 通常在放學後開放給同學使用。

 

M-Lab (Multimedia Language Laboratory)

從地理上看, M-Lab是徹頭徹尾的新課室, 但內裡的電腦、headphone、語音交流系統、投影機、傢俬、JBL喇叭, 都是來自舊校。當年第一次入新校的M-Lab, 周圍竟是熟悉的設施, 真是十分奇怪, 「佢地咁都可以過渡到新校?」。M-Lab充分體現了遷校的歷史, 這裡的事物, 都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中二至中四時, 英文課每cycle有一兩堂會在M-Lab上課。中四時全班有一半同學由外籍老師 (當年是Ms Carman Boudreau, 是加籍法國人) 教英文科, 他們平日在M-Lab上堂, 當regular班需使用M-Lab, 他們就在課室上課。在M-Lab, 我們通常會看戲、MTV, 或用headphone和同學做discussion, 有些阿sir更讓大家自由上網呢! 不過, 英文堂始終要做英文野, 他會要求上英文網和做網上exercise。

中四時, 某日在M-Lab上英文科時, 曾sir隨機分組, 之後叫同學對headphone咪不停講hello, 期間我們都在想, 「groupmate係乜水, 會坐係邊度呢?」 不久, 我們便聽到神秘組員的聲音, 當他們道出身份時, 我們都會恍然大悟, 「哦, 乜原來係你?!」 對著咪和一個坐在不遠的同學, 進行「短距離」 通話, 真係幾搞笑, 也發揮語音交流機的功能。

隨著時代轉變, M-Lab的設施步入晚年, 學校又在CAL Room和電腦室加裝教學交流系統, 大約在2007年, M-Lab終於功成身退, 改建為English Room, 讓英文科有更充足空間, 擺放圖書和進行課餘英文活動。雖然M-Lab及其源自舊校的設施, 都走進了歷史, 但都是這一代師生的集體回憶, 包括我自己, 而M-Lab原址也繼續交由英文科管理, 為師生作貢獻。

 

CAL Room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Room) 攝於 1/2004

CAL Room初啟用時, 沒有常規的課堂, 可能是讓同學放學後借用, 因此印象不深, 也就是此原因, 裡面的設施都比較新穎。有次在某電子公司的網頁, 看到CAL Room和主電腦室加裝教學系統, 功能迎合M-Lab需求, 今年 (2009年) 回母校探訪, 剛巧見到蘇sir(蘇家樂老師) 上電腦堂, technician Wilson生都說CAL Room多了班級使用, 看來CAL Room終於受重視, 同時成為M-Lab的接班人了。

 

這部「居於」CAL Room的儀器, 平日大家都不會使用, 也甚少見到, 但它是test和exam的幕後功臣, 會擔任我們的marker (評卷員)。它就是MC機了。

大家或會記得, 我們做MC section時, 學校都會派一張MC紙, 讓我們用鉛筆填格仔。這部MC機就負責detect MC紙上的筆跡, 然後由 printer 列印result report, 通常一張紙有四至五位同學的分數, 當然我們會將print out分割後才派發。這些result report就像一份已改的試卷, 當收到這些紙仔, 都像收到試卷般那麼緊張, 可見它有多大影響力。

 

主電腦室

正如剛才所述, 主電腦室是電腦堂的主場, 中四時我幸運地入到電腦班, 能享用當年何等先進的電腦室, 真是開心又難忘。

相對舊校, 電腦室的面積十分大, 間隔寬敞舒適。電腦和課室的型號相同, 都使用P4 2.4GHz和Windows XP, 不同的是, 它們裝了CD燒錄機和headphone。課室的電腦就有DVD Rom, 聲音經amplifier輸出。可能新穎的電腦實在太吸引, 我們上電腦課時間中會開小差, 有同學甚至堂上打機, 盡情發揮電腦性能。結果Percy sir和我們約法三章, 上堂時用電腦吞pork者, 要向學校電腦科進貢$10。而薛sir就曾經開啟software, lock了全班的電腦, 不過, 這個software嚴重拖慢老師電腦的速度, 畫面非常窒。它甚至隱藏了秘密通道 (其實已公開了), 如同學reset電腦, 便可逃脫老師電腦的控制。

今年 (2009年) 回母校探訪, 主電腦室已全部換上新款Dell電腦, 外殼型爆, 亦裝上和CAL Room同款的教學系統, 令主電腦室在電腦規格上, 繼續保持領導地位。不知這套系統會否幫到薛sir, 維持課堂秩序呢?

Bonus 額外附送
英華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專題介紹 ==> Click here!

生產商: 慧窗科技公司 (網頁)

 

 

圖書館, 攝於 3/2007

新校的圖書館 , 真令我大開眼界。環境舒適 , 裝修別緻 , 景觀開揚, 座位和電腦供應非常充足 ! 它是我空堂時最愛流連的地方。

與舊校不同, 所有圖書和閱覽區都各據一方, 位置安排十分恰當, 閱覽和電腦區的其中兩邊, 有落地大玻璃, 提供足夠陽光。雖然香港高樓林立, 但學校位處新區, 規劃比較完善, 道路較為寬闊, 附近又有泳池, 所以高樓不多。我們可在那裡遠望九龍群山, 甚至山腳的龍翔道, 真是美不勝收。

Staff room 和圖書館都在七樓 , 從地面出發, 確實是漫長的登高路程, 夏天時更是大汗淋漓。有見及此, 學校在小息和 lunch time, 都讓同學搭 canteen 隔鄰的 lift 直達七樓。有lift當然大幅縮短時間, 令旅程更舒適, 這真是一個德政 ! 不過 , 亦有不少同學到達七樓後, 便落樓梯返回課室 , 特別是駐五樓的同學 , 真是近水樓台 ! 袁柱老師曾因此事火山爆發 , 向中五同學發出搭 lift 禁制令。

近年圖書館曾被改建, 間格起了幾大變化。以下羅列直至走筆時的新設施:

- 左圖的左邊, 加建了conference room和藏書室。

- 右圖靠牆的木書架, 已換為五、六層高的書架, 令館內書架的款式趨於一致。

- 從前來自舊校的電腦, 大部分已退役, 只留下IBM電腦, 作check account和搜尋書本之用。

- 學校引進不少Lenovo新電腦, 電腦檯也改設於靠窗位置, 即右圖左邊, 溫習檯也全數更換, 桌面比以前寬敞, 它們同時分隔閱覽區和電腦區。

- 櫃檯前面, 添了一個圓形梳化, 它是來自頂樓老師休息室。

圖書館近來大幅改善設施, 真令我很羨慕。雖然我已不能再享受這些設施, 不過師弟們能享用更完善的圖書館, 我實在感到欣慰。

 

視聽室, 攝於 3/2007

視聽室, 一個很private的地方, 是溫書和圖書館開會的天地, 只要你不怕寂寞的話。那裡的電視車 (左)、電腦、電腦檯、Hi-fi已被更換, 裝上LCD電視和DVD機。

 

 

 

Noble Hall, 攝於 2/2007

 

舊校 (左) 和新校 (右) 禮堂正門

雖然, 英華從牛津道遷進英華街, 但校方特地將一些舊校的元素帶進新校, Noble Hall就是其中之一。新校的禮堂不單取名為Noble Hall, 正門外牆的英文字, 也是來自舊校, 門外也掛了來自舊校的古鐘, 刻有「Canton」字樣, 這實在體現了薪火相傳。

無論面積和設施, 新校的Noble Hall可說是青出於藍。它比舊校禮堂大 , 設備十分先進。它採用中央冷氣 , 冷凍能力充足 , 袁柱老師話每次早會要耗 $500 電費, 所以如進場人數稀少, 學校不會開冷氣。據「火炬」所述 , 禮堂音響達音樂廳水平 , 無他 , 學生採用 Bose DSP 處理器、無線咪等設施 , 電風琴也是全新的。優良的硬件, 令Noble Hall繼續勝任其傳統任務。

其實, Noble Hall是一個非標準型禮堂, 政府的樣板校舍, 禮堂只有一層, 容量只限800人, 不能容納全體師生。當年校方商討修改圖則時, 也一併要求加大禮堂規模, 至少和舊校的看齊。雖然, 政府要求我們負責額外開支, 但這卻使英華的傳統得到保留, 也更能滿足學校需求。校方的苦心, 師生的支持, 實在可敬可佩。

 

攝於farewell assembly散場時, 2/2007

 

 

 

英華街新校是一個非標準 Y2K 校舍 , 教學樓和禮堂的裝潢 , 在很多新型校舍都可見到 , 但很多地方都經過重新設計, 例如加大碼禮堂、飯堂、足球場、中小學部一體化 …… 這些都很獨特 , 目前找不到第二間。英華一如以往 , 擁有獨特格式的校舍 , 並非來自倒模式 !

無論舊校新校 , 都滿載令我懷念的學習回憶。

 

我的第一齣私伙紀錄片, 講述英華的轉變: http://edwardlau0428.xanga.com/videos/7f75a341387

 

更多相片:
http://good-times.webshots.com/album/557796696EfnjxO

http://info.yingwa.edu.hk/campusnew.php

 

2008年8月初版, 2011年12月修訂

 

後記:

在整理網頁時, 感覺到畢業之後, 母校有不少新增設施, 見證時光飛逝。雖然自己無緣享用, 但校園得到改善, 師生有更佳設施, 我都為他們高興。

英華能有此巍峨壯麗的新校舍, 實在值得每一位英華人驕傲。學校的格局, 體現以人以校為本的精神, 重視師生的需求和傳統, 例如一班一課室、Noble Hall、飯堂、中小學一體化等等, 連教學樓也作特別安排, 使師生在走廊憑欄, 便可觀賞球場, 這些都不是標準校舍所擁有的。回望當初, 母校校方, 特別是當年領航的楊校長, 真是高瞻遠矚。

宣佈遷校後, 校內曾出現一番爭論, 有對英華傳統承存的憂慮, 有對深水步治安的擔憂。到了今日, 當年一切擔憂, 已一掃而空, 至少校內各老師, 依然敬業樂業, 緊守崗位, 雖然turnover實在不能避免, 但大部分在遷校前入教的, 到今日仍然繼續就任, 而學校報讀人數、收生要求、文才武略的成績, 不單保持水準, 部份範疇更有所提升, 足見英華建立之學風, 備受校內外認同。作為Ying Wa Old boy, 我實在感到開心又光榮。

雖然, 時間愈久, 改變愈多, 但幸好當年拍下不少相片, 我和相機也有幸見證轉變。希望大家能從相片中, 能尋找那熟悉的感覺, 發掘在學時的美好時光。

畢竟我不會再經常出入學校, 如有任何設施改建, 或文字修正, 歡迎到Facebook留言, thx ^_^

------------------------------------------

想欣賞牛津道舊校的新面貌,請移玉步到「牛津道舊校新貌」專題。